核心提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應把人才振興置于首位。強化人才振興,才能確保鄉村建設的良性循環。目前鄉村振興仍然存在鄉村人才外流、基層組織后備力量不足、鄉村治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要破解鄉村振興的人才瓶頸問題,關鍵要打造脫貧致富領路人,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應把人才振興置于首位。強化人才振興,才能確保鄉村建設的良性循環。目前鄉村振興仍然存在鄉村人才外流、基層組織后備力量不足、鄉村治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要破解鄉村振興的人才瓶頸問題,關鍵要打造脫貧致富領路人,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 人才振興 本土人才
鄉村振興戰略是近年來我國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迫切需要有效發掘基層組織帶頭人、脫貧致富領路人。但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農村地區各類人才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綜合素質上,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這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瓶頸。因此,要破解人才發展面臨的困境,可從制度機制建設上下功夫,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鄉村人才振興面臨的困境
鄉村人才流失嚴重,發展環境有待提高。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適齡勞動力涌入城市,在為城市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鄉村空心化、老齡化、低素質化的現象日益凸顯。一方面,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解放了大量農村勞動力。青壯年大多選擇進城發展,而留在鄉間耕作的多半是家中妻兒或老人。這一群體的特點在于學歷普遍偏低、年齡過大或過小,僅限于做一些常規性農耕事宜,接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能力較弱,發展為脫貧致富領路人的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率不足,社會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村發展機會相對較少,農民這一職業的榮譽感不強等多重因素導致農村缺乏吸引高端人才回鄉創業的氛圍。
鄉村基層組織結構弱化,后備人才匱乏。鄉村青年后備人才比例較低,大部分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干部選擇“走出去”,而響應國家政策深入農村基層的大學生村官社會閱歷淺、基層工作經驗少。大多數大學生村官只是將農村經歷作為一種過渡,時刻為“返城”做準備,最終留在基層組織的多為中老年干部。雖然中老年干部的治理經驗較豐富,但吐故納新的學習能力較弱,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致使鄉村發展停滯不前。此外,農村基層組織現有的帶頭人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高、思想保守,缺乏開拓創新的拼勁。因此,村干部的不作為容易導致基層組織渙散,進而使整個村莊缺乏活力,鄉村基層組織體系弱化、虛化、邊緣化現象日趨明顯。
鄉村組織運行機制不完善,發展缺乏內生動力。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民主化程度相對于過去有所提高,但在具體治理過程中,公平、公正、公開的運行機制卻流于形式。一些干部在選舉時信誓旦旦,但在當選后就將當初的承諾拋之腦后,村民的民主監督無法有效開展。還有一些干部忙于應付上級政府的各項檢查,會議、文件、匯報、接待等任何一項流程的資料也不能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干部主次顛倒,將大量時間與精力消耗在應付“數據式”“填表式”工作上,“抓經濟、促生產”的主要業務卻無暇顧及。此外,個別干部作風不實,與黑惡勢力相勾結、謀私利,尤其是在征地、扶貧等專項資金上,利用職務之便,貪污腐敗。鄉村基層組織運行機制缺少有效的獎懲措施,容易使官民關系陷入“官不為民,民不信官”的惡性循環。
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路徑探索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推動鄉村振興全面發展,人才振興是關鍵。只要帶頭人和領路人能力強、干實事,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與戰斗堡壘作用,帶動鄉村的全面發展志在必得。
吸引人才返鄉創業,造就脫貧致富領路人。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戰略,培育脫貧致富領路人,可以先從本土人才入手。在深度挖掘其“看家本領”后,依據鄉村現有村民的素質水平,分層分類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聯合高校、企業,開展分批次、分內容的研修培訓,確保農民素質的整體提升。重點培養表現突出的農民,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等,當好人民群眾脫貧致富領路人。同時,創建適合人才返鄉創業的服務環境。一方面,可以制定一系列鼓勵政策,吸引企業家、醫生、教師、律師等專業技能人才下鄉發展,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搭建創業發展平臺。另一方面,完善公共服務制度,以及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如教育、醫療、養老等。除此之外,還應重點發展各村的網絡建設、交通建設,縮小城鄉差距,使返鄉創業人才能夠安心做脫貧致富的領路人,不被生活環境所困擾,營造“農民光榮”“返鄉創業光榮”的良好氛圍。
村域以外引智引才,選育基層組織帶頭人。首先,針對現有基層組織后繼乏人的問題,可以拓寬視野、解放思想,打破地域與職業的限制,多種渠道廣泛招聘人才,選賢選才、擇優錄用,以充實基層組織。同時,在基層組織換屆選舉時,通過“兩推一選”,采用全程公開透明的方式,遴選村民真正擁護的村級帶頭人。其次,給予外來大學生村官歸屬感,為其提供發揮才智的舞臺,增強成就感。由于大學生村官文化素質相對較高,學習新思想、新理論的能力強,可以發揮其優勢,使其在脫貧致富中擔任重要角色,成為銜接“基層組織”和“脫貧致富”的紐帶。在大學生村官履職期間,實行績效剛性考核,在體制機制上使“村官”與“村民”融合,避免大面積“返城回流”現象。再次,啟動“村對村”幫扶模式。“落后村”學習“先進村”,通過自主學習、實地調研、咨詢專家等方式,發掘本村的資源、文化等多方面優勢,探索適合本村的經濟發展模式。“先進村”幫扶“落后村”,利用互聯網、實地指導等方式,在采納“先進村”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鼓勵“落后村”因地制宜引入本村特有的項目,確保“落后村”擁有獨立致富的能力。最后,在“優選配強”基層組織的基礎上,通過定期現場培訓、不定期遠程培訓、外出實地考察等多種途徑,不斷提高村級帶頭人的綜合素質。用法治明確基層帶頭人的職權責任,提升其思想覺悟。在處理鄉村事務過程中,基層組織既要維護基層政權的穩固,又要保障村民的民主權利,堅決杜絕吃拿卡要、貪污腐敗。
健全激勵約束政策,完善鄉村治理運行機制。鄉村人才的流失、基層組織的“蠅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鄉村地區的待遇不好。因此,可以制定激勵政策、優惠政策,提高返鄉農民以及基層組織的榮譽感與實際福利。樹立脫貧致富領路人、基層組織帶頭人等新鄉賢典型,并給予額外嘉獎。通過表彰領路人與帶頭人,組織講座、演講、討論交流等活動,激勵農民見賢思齊,激勵其他群體加入到鄉村建設的隊伍中。落實“自治+他治”的約束政策。“自治”要求村組織自我監督,通過村務公開、賬務透明等措施,確保鄉村治理體系的規范化運行;“他治”要求在“村兩委”的基礎上,設立輔助監督部門如“村民監督委員會”,為村民提供發表意見的渠道。“他治”與“自治”共同形成全面的監督體系,實現民主監督、民主決策。
鄉村振興重在人才振興。只有打造一批技術過強、管理過硬的脫貧致富領路人、基層組織帶頭人,才能從根源上調動跟隨者與參與者建設鄉村的積極性,從而推動基層組織活起來、動起來、強起來。
(作者均為榆林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