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而推動生態的振興是煥發鄉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撐點。
一、鄉村振興需要產業生態化
鄉村振興需要解決資金的長期供給和就業的長期保障問題。沒有產業的發展,即使花大力氣硬化道路、整治村容、安裝路燈,振興也是表面的,凋敝還是不可避免的。
產業要發展,是共識;怎么發展是難點。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诳疾鞎r指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鄉村要綠色振興,還要特色振興,就必須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本底和傳統優勢,對第一、二、三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以轉型升級。
在第一產業方面,要立足于鄉村資源和基礎,發展特色和優勢農業,防止村落間或者鄉鎮間同質化的低端競爭。舉個例子,小龍蝦在很多人眼里是在臭水溝養殖的,但是有些地方卻讓這項產業生態化,培育出了環境友好型的潔凈小龍蝦產業。湖北監利縣地處江漢平原,受長江和洪湖滋養,環境優美,水質清潔。在市場的指引下,監利縣利用潔凈的活水養殖小龍蝦和淡水螃蟹。在一個個養殖池,水波蕩漾,綠草茵茵,鷺鳥盤旋,呈現出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美景。因為養殖生態化,質量好,這里養殖的小龍蝦和淡水螃蟹受到市場歡迎,在區域農產品競爭的格局中形成了特色和優勢,全國聞名。生態養殖產業還帶動了收購、加工、餐飲、飼料生產和經營、養殖技術服務等行業的發展。監利縣生態養殖效益的提高,除了得益于養殖方式生態化,還得益于地方政府關閉了污染環境的鄉鎮企業。
在第二產業方面,要立足于城鎮工業園區,依托鄉村資源發展特色的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工業。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要淘汰落后產能,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值得注意的是,轉型升級是結合優勢和特色的提升,而不是盲目轉型。忽視基礎的盲目轉型,可能毀掉一個地方的經濟。
在第三產業方面,可依托城市的休閑養生需求,加強快速化交通網絡建設,實施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在嚴格保護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老百姓能夠得到實惠的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二、鄉村振興需要生態產業化
綠水青山的守護是需要代價的。除了生態紅線區域,如果綠水青山變不成金山銀山,轉化不成財富,老百姓受不了益,就不了業,致不了富,時間長了還會毀林毀草填湖。如果企業在環境保護大潮中受不了益,照舊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浪費資源。如果地方財政受不了益,就不會真心支持環境保護工作,難免產生“中央真督察、地方假治污”的現象。
關于保護與發展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因此,必須因地制宜,讓廣大鄉村的綠色資源變成城鄉都能接受的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一些地方依托城市,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鄉賢帶動群眾,在美麗鄉村打造民宿經濟、旅游經濟、特色農業和特色工業,環境與發展已經進入良性循環。例如安吉,把繁殖能力極強的竹子變成種類豐富、附加值較高的竹產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很好。
在產業生態化的結構方面,民宿經濟、旅游經濟可以有力促進農民的就業,提高農民的收入,在特色旅游發達的地區,還可以產生一些門票收入,增加財政收入。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于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來說,民宿經濟、旅游經濟對地方,特別是對財政的貢獻是非常有限的。
事實上,并非所有農村都適合發展民宿經濟、旅游經濟。對于不具特色旅游資源的鄉村,貸款或者引進資本大力發展旅游,要格外慎重。一些地方在城市的輻射圈內,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綜合美感和美麗村莊的人文資源,發展民宿經濟和農家樂經濟,獲得了成功。但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其中緣由,一是依托的城鎮購買力總體不足,二是鄉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缺乏特色,也就是缺乏深度旅游的吸引力。各地要大力發展,既要富群眾,還得富財政,主要還得依靠綠色工業和綠色農業的強大支撐。
對于不適宜發展民宿經濟、旅游經濟的地區,可以結合本地氣候和自然條件,發展生態農業。例如江蘇盱眙縣,2015年以來利用稻田大力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小龍蝦質量和產量得到保障,水稻品質和價格也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條“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一舉多得、糧漁共贏”的發展模式。
三、鄉村振興中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保障措施
(一)積極開展有經濟效益的生態修復
破敗不堪的自然環境是難以產生經濟效益的。只有修復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才有基礎發揮生態溢出和資源再生功能,保護健康,吸引投資,轉化財富,最終變成金山銀山。
2017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生態修復予以重點闡述,要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會議還明確,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引導國企、民企、外企、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各方面資金投入,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生態保護修復的專業化企業。
生態修復的最大難處在于資金來源及其投資回報問題。一些地方前兩年大把向鄉村撒錢,搞生態修復,搞環境整治,搞美化亮化,沒有注重鄉村內涵的培育和鄉村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加上后續資金難以跟上,出現一些爛尾工程。不論方向是什么,良性循環很重要。沒有經濟效益的生態修復項目,是難以讓地方的財政運轉可持續性的。因此,必須對生態修復的方向進行科學的論證,特別是開展投入產出分析。一些地方把生態修復后的城市周邊地塊建成濕地公園,或者休閑養生場所,在土地價格升值后,再適度開發商業設施和住宅樓盤,就可以收回投資,實現良性循環。要激發社會資本的投資活力,加強PPP、社會參與等立法工作,讓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放心地進入鄉村綠水青山的恢復和維護工作。
(二)大力培養和引進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沒有管理人才、營銷人才和科技人才的支持,美麗鄉村的建設和鄉村振興就難以持久。要立足本土,扶持培養一批農村基層干部,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發揮他們在鄉村產業鏈中的帶頭作用。只有這樣,示范引領、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鄉賢出智、村民自治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才能形成。
在浙江農村,很多村兩委干部人選來源于地方致富的能人。他們積極參選,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把集體事業的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有機結合,實現共同發展。由于自身比較富裕,加上社會監督機制比較健全,他們不愿意占集體的便宜而丟掉個人的信譽和家族的榮譽。而在廣大的中西部農村,一些黨員干部自身都沒有致富,視野不開闊,管理手段落后,讓他們帶領鄉村全體致富,往往難以實現。一些人之所以熱衷于擔任村兩委干部,有的是為了保護家族利益,有的是為了追求職務補貼,有的是為了揩集體的油。在調研中發現,盡管有“八項規定”的制約,農村兩委干部公款吃喝的現象還是存在。有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因為腐敗被追責,有的地方甚至全體倒下。因此,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應當向浙江等發達地區學習,在政治覺悟高的致富鄉賢中發展黨員,支持他們擔任或者參選村兩委干部,使其在高度市場化的社會,成為鄉村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領頭人。只有這樣,鄉村的綠色振興才有希望。
(三)著力推進有特色、有優勢的綠色產業
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有綠色產業的比較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各鄉村、各鄉鎮、各縣域要形成一縣一優勢,一鄉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在經濟錯位發展的地方競爭格局里立足自己的基礎,在競爭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通過營銷手段的信息化和產品、服務的標準化,擴大實體產業和產業服務的影響力,做強自己的比較優勢,最終夯實區域生態環境和經濟質量的綜合競爭力。
產業的發展定位和發展規劃一旦形成,就要久久為功,保持一定的歷史耐心。同時,也要結合市場進行必要的調整。例如前邊列舉的例子,湖北省監利縣養殖生態小龍蝦,雖然整體上很成功,但也遇到一些問題,由于養殖池挖掘成本高,人力成本和飼料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小散養殖戶經濟效益不好甚至嚴重虧損。對于這類情況,可以適當地調整規劃,如鼓勵發展各方參股的規?;B殖場。
還有一個問題亟須重視。由于目前市場的信用體系不健全,一些冒充的生態農產品把市場攪亂了,導致真正的生態產品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難以獲得認可,經濟效益得不到保障,導致農民不敢輕易把人、地、錢投入到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中去。因此,迫切需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例如,生態產品原產地保護認證機制,以及懲罰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以保護生態品牌及其經濟效益,鼓勵生態農業。
(四)穩妥開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
在土壤肥沃的江漢平原農村調研發現,相當多的農民已經棄地,還有的計劃棄地。主要原因是,小農經濟模式下,農資成本、人力成本、機器成本過高,種田全面虧損。
我們算了一筆賬,中稻每畝平均可收獲1000斤,以前水稻每斤1.3元,而2018年降至每斤0.9元,每畝地每年僅收獲900元。即使不算人力投入,每畝地的成本也有七八百元,包括種子成本100元,機器平整耕地費用100元,機器收割費用100元,農藥等農資成本花費400元等??偟乃阆聛?,在人口密集的江漢平原農業主產區,種田基本沒有收益,有的收益甚至為負。而農民在外打工,每天可以獲得100~300元的收益,相當于一畝地一年的收入。因此,大量農民選擇到外面打工,而不愿意在家鄉務農。
今年5月,湖北省監利縣朱河鎮一戶準備到外面打工的農民對外發布消息,以每畝地100元的價格轉讓土地經營權,并免費贈送自己的秧苗。這個事情在當地引起較大反響。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農田對于很多農民來說,已經沒有什么吸引力。
近年來,也有一些種田能手以較低的價格獲得其他農戶農田的經營權,通過規?;洜I,降低各項成本,提高綜合效益。然而這種情況還是少數,大量農田還是被撂荒,這也不利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目前,一些農村已經合村并點,土地平整和規?;呀浘邆涑醪交A。為了促進鄉村農業產業的生態化和美麗生態的產業化,建議在一些農村,如江漢平原,深度試點農地的“三權分置”改革,適度整合農業發展所需的土地要素,鼓勵農民自愿流轉土地經營權,將土地平整為連片田地,發展規模型農業,在規?;洜I中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投資人或者種田大戶,可以通過大規模購買土地經營權的方式批量種植經營“農場”,其他農民則通過持有股份、在農場打工或者外出打工,來獲得收益。
四、生態振興刻不容緩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一部分鄉村地區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這與部分農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一些鄉村地區的產業結構單一有很大關系,也與綠色發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廣大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整治還面臨著艱巨而又繁重的任務。正是因為這些現象的長期存在,嚴重地制約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絆腳石。因此,實施生態振興戰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事關廣大農民福祉,刻不容緩。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生態保護意識。意識是行動的指南,只有讓農民真正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才能讓農民真心行動起來保護共同賴以生存的家園。要想提高意識,強有力的宣傳必不可少,不但要充分利用好廣播、張貼標語、發放宣傳單等方式,還要多措并舉,實現全民參與,因為只有親身參與的農民,才會體會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例如美麗庭院評選,干凈了自己提高了認識;組織村民環保義演,警示了自己教育了他人;義務植樹、志愿清掃街道廣場等等,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讓生態保護思想深入人心。
二是倡導綠色發展,追求可持續發展之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過度消耗,土地、水源、大氣嚴重污染,帶來的后果也顯而易見,自然災害頻發,北方的霧霾,南方的洪災等等。因此,推動鄉村生態振興離不開綠色發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嚴格控制農村生產中的化肥及農藥使用量,嚴禁秸稈及垃圾焚燒。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資源,以當地的一條河為例,隨著生活污水及工業污水的肆意排放,加上淡水魚過度養殖,河水水質急劇下降,很遠都能聞到惡臭,更談不上飲用。隨著清網行動的開展及污水處理系統的運用,現在的水質又恢復到了原來的優質水的標準,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明顯,更多的投資商來此洽談鄉村旅游項目,正真的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實惠,由此可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三是加強農村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建立農村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加強農村環境問題綜合整治,扎實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地區基本生活設施。就拿農村廁所來說,在以前“又臟又臭,蒼蠅亂飛”就是我們這一帶農村廁所的標志,幾根玉米桿一圍,或幾塊碎石片一堆便成了廁所,這樣的廁所不僅是氣味難聞,更重要的是衛生隱患大,極易引發傳染病,嚴重影響著農村的生態環境和群眾的身體健康。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來個“廁所革命”,通過集中改造,上級補貼,技術人員入戶指導等方式,實現了旱廁的改造升級,各戶都修建了標準水沖廁所,并將糞便集中處理;有條件的村還建起了公廁,專人負責清理;對于那些養殖大戶,動物糞便進入沼氣池,經過無公害處理,成為了肥料,既保護了環境又為村民供氣供暖節約了成本。“廁所革命”看似小事,卻能讓農民得到實惠,能讓農村環境明顯得到改善。同時,推動鄉村生態振興也離不開長效機制建設。完善村規民約,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有制度、有隊伍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
總之,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矢志不渝、砥礪前行,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