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研究開發中心大灣溝油橄欖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2020-08-24
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研究開發中心為社會公益型科研單位,主要從事林業應用基礎研究、油橄欖高新技術推廣、技術服務等基礎性工作?,F有職工10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工程技術人員6人。轄武都區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園(為國家級引智示范基地)和武都區將軍石油橄欖科技示范園(為省級油橄欖良種基地),基地總面積460畝。
1975年,在時任甘肅省委書記宋平的關懷下,不甘貧困的隴南人民開始在秦巴山深處的白龍江河谷試種“總理樹”,拉開了我市油橄欖產業發展的序幕。
1980年全國定值保存油橄欖2300多萬株,但是,由于在油橄欖品種選育、栽培管理等方面缺乏經驗,到80年代末全國油橄欖保存株數為10萬余株,導致我國油橄欖發展陷入衰退低谷時期。
1989年,就在全國油橄欖發展處于衰退低谷之際,國家計委下達“發展甘肅武都油橄欖生產”項目,由中國林科院提供技術支撐,武都區人民政府負責項目實施,項目地點在大灣溝。項目基地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智力技術成果,承擔國家油橄欖科研課題和科技創新等,總結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篩選出適宜武都區栽植的油橄欖良種萊星、鄂植8號等6個,培養了一大批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骨干隊伍。
世界著名生物氣候家J·尼貢在考察完武都區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基地后,他認為在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油橄欖還能增產,這是一個特殊貢獻,他說:“中國引進及種植油橄欖是徹底改變世界植物地理學的一個社會的、農藝的和氣候學的事件”,在科學上有十分重要意義。中國林科院油橄欖專家鄧明全說:“隴南油橄欖試驗示范取得的成功,挽救了中國的油橄欖產業,看到了油橄欖在中國發展的新希望,中國油橄欖看隴南”。
1998年,國際橄欖油理事會繪制的《世界油橄欖分布圖》上,第一次標注上了中國的名字。
武都區委、區政府立足資源優勢,把油橄欖作為強區富民的特色優勢產業,按照“尊重規律、擴大規模、強化科技、健全市場、壯大龍頭、打造品牌、提質增效”的總體思路,堅持科學規劃,加強苗木選育,加快基地建設,強化技術服務,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推動標準化生產和產銷對接,同時借力“互聯網+”,加快產業帶建設步伐,已初步形成產業化開發格局,油橄欖已成為當地群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要脫貧產業和富民產業。
目前武都區油橄欖基地面積38萬畝,2015年鮮果產量達到24140噸,同比增長72.4%,特級初榨橄欖油產量達到3435噸,同比增長71.8%,油橄欖鮮果和橄欖油產量均占全國總產量的91%和93%,綜合產值達到11億元,同比增長57.1%,占全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
隴南市武都區及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基地被國家有關部委認定為“中國油橄欖之鄉”、“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全國科普惠農先進單位”、“全國油橄欖標準化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武都區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基地在油橄欖引種、試驗示范、科技創新、生態修復等方面為武都在全國乃至世界橄欖產業發展中打造了一張亮眼的“名片”。油橄欖示范園的“星星之火”不僅成為國內業界的亮點,同時還輻射帶動四川、云南、重慶、湖北等省區油橄欖產業的“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