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簡介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2020-08-29
武都區,是隴南市政府所在地,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中部、白龍江中游。武都區引種油橄欖始于1975年。多年來,在中央、省、市關心支持下,武都區被國家列為全國三大油橄欖生產基地之一。區委、區政府立足資源優勢,把油橄欖作為強區富民的特色優勢產業,按照“尊重規律、擴大規模、強化科技、健全市場、壯大龍頭、打造品牌、提質增效”的總體思路,堅持科學規劃,加強苗木選育,加快基地建設,強化技術服務,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推動標準化生產和產銷對接,全區油橄欖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已初步形成產業化開發格局。
一、油橄欖特點
油橄欖(Olea europaea.)是木犀科木犀欖屬常綠喬木,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樹種,栽培品種有較高食用價值,含豐富優質食用植物油--油橄欖油,為著名亞熱帶果樹和重要經濟林木,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國家,希臘、意大利、突尼斯、西班牙為集中產地?,F在世界各國均引種栽培,盛產于地中海氣候區。
二、武都油橄欖種植環境
隴南油橄欖主要分布在武都區白龍江流域低山河谷區,這里有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
(1)緯度最適合:白龍江河谷與油橄欖原生地小亞細亞、橄欖油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國家同處于北緯33度一帶,同屬于“橄欖油黃金生產帶”。
(2)氣候最適合:白龍江河谷氣候溫潤,年均日照1911小時,年均氣溫16.5度,年均空氣濕度60%RH,春早冬短,每年冬天十多天的零下4度左右低溫,與油橄欖花蕾催生期吻合,自然花繁果盛。
(3)土壤最適合:白龍江河谷兩岸山坡地及沖積扇,砂石黃土混合千年腐殖土,中性偏堿,富含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土質疏松透氣,有機質含量高,宜于油橄欖樹生長。
(4)降水最適合:白龍江河谷年均降水600毫米,降水集中的3、5、7、9月,正是油橄欖的花蕾分化期、坐果期、果實膨大期。
(5)環境最適合:白龍江河谷處于青藏高原東緣、西秦嶺余脈、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和岷山之間,方圓200公里因山大溝深保持著環境的原生態,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優質水資源保護區……棲息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大鯢……2015年大熊貓兩次出現在茶園、橄欖園,這里出產的橄欖油必然天生好品質。
(6)地理最適合:白龍江河谷屬中國南北氣候交匯區,南北文化交融區,南方人宜居,北方人羨慕,此地生產的橄欖油,自然具地方特點,與它地之油不同,就象中藥的藥性,不偏不倚,具中和之資,最為養人。
三、產業發展現狀
(1)基地初具規模:截至目前,全區發展油橄欖43萬畝1160萬株,涉及22個鄉鎮、420個村、4.5萬農戶、21萬多人。主栽品種以佛奧、萊星、皮削利、鄂植8號為主。建成了大灣溝、將軍石高標準國有示范園2100畝;50畝以上的大戶私有橄欖園210處3.5萬畝;農戶整流域開發、連片栽植橄欖園170處39.29萬畝;建成油橄欖上水工程130處、增加有效灌溉面積10萬畝,修建上園道路40條300公里。
(2)龍頭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在大力發展基地的同時,配套建成了13座油橄欖系列產品加工廠,日加工能力950噸。研制開發出橄欖油、保健橄欖油丸、系列化妝品、油橄欖茶、橄欖酒、橄欖罐頭、橄欖葉有效成份提出物、橄欖果食品、橄欖菜等9大類、50多個產品,油橄欖系列產品在各類展會上榮獲68個獎項,研制的橄欖酒和橄欖果酒獲得了發明專利。目前,武都區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油橄欖之鄉”,油橄欖被國家質檢總局評審認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國內有產量、有品牌、有市場的生產區。產品遠銷省內外,有效帶動了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3)服務體系趨于完善:近年來,區上把油橄欖列為重點開發產業之一,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工作機構,專抓引種育苗、規劃建園、栽培管理、協調服務等工作。在多年的試驗研究中,先后突破了油橄欖扦插育苗、適生區規劃布局、豐產栽培技術、榨油工藝技術、化妝品保健品研發等一系列關鍵性技術難題,在品種馴化、栽培技術、新產品研發和龍頭企業建設上都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和科技創新能力。我區研究的溫床育苗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在全國推廣應用。
(4)發展機制不斷創新:在油橄欖基地建設上,我們努力做到“四個結合”,即:油橄欖產業開發與發展私有林業經濟相結合、與荒山荒坡生態治理相結合、與落實退耕還林政策相結合、與推廣應用高新技術相結合,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發展油橄欖產業,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開發油橄欖產業的良好氛圍。區委、區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加快油橄欖產業發展的決定》和《油橄欖產業開發獎勵扶持辦法》,區財政每年安排油橄欖產業發展資金1000萬元,采用以獎代補方式,重點支持良種育苗、規模栽植、低產園改造、科技研發、精深加工,逐步形成多元化產業投入渠道。截止目前,全區累計通過土地流轉新建油橄欖園7.1萬畝。同時,確定橄欖果收購指導價,引導企業敞開收購保障了果農的利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和能人大戶發展油橄欖的積極性。在流轉過程中,引導農戶將現有土地以入股形式投資規模建園,并吸收土地流轉后的農戶在橄欖園務工,有效增加了農戶的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農戶對產業的認同度大幅提升。
(5)產業效益日益顯現:武都區是國內僅有的有產量、有品牌、有市場的主產區。2016年鮮果產量達到26000噸,特級初榨橄欖油產量達到3800噸,綜合產值達到12億元。據統計,目前全區油橄欖保存面積約占全國的60%,橄欖油產量占全國的93%,油橄欖鮮果產量占全國的91%,是全國最大的初榨橄欖油生產基地。
四、主要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把油橄欖產業作為全區的五大主導產業之一,成立了由區委分管領導任組長的油橄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同時,成立了正科級建制的區油橄欖產業開發辦公室,具體負責產業發展的規劃制訂、組織實施、技術指導和統籌協調服務工作。
(2)持科學規劃。嚴格遵循自然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在充分調研、討論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產業發展規劃》,確定在白龍江流域海拔1500m以下的區域,大力發展油橄欖產業,規劃到2020年全區油橄欖基地面積達到50萬畝,涉及28個鄉鎮420各村,實現油橄欖適生區全覆蓋,創建全國最大的油橄欖生產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發布中心,打造中國橄欖之城。
(3)大扶持力度。區上出臺了《關于加快油橄欖產業發展的決定》和《油橄欖產業發展扶持獎勵辦法》,區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門用于油橄欖產業的開發,同時整合發改、扶貧、林業、水利、交通等各類涉農資金傾斜發展油橄欖產業。截至目前,共整合涉農資金3.5億元,區級自籌3000萬元,帶動社會投資8000多萬元,完成土地流轉規模建園7.1萬畝,實施上水配套7萬畝,低產園改造10萬畝,為全區油橄欖產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科技支撐。積極開展良種選育推廣,篩選出13個適合當地栽植的油橄欖優良品種,并大力推廣。加強技術培訓交流,區上每年組織開展油橄欖技術培訓,并與中國林科院和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長期的技術合作關系,多次邀請國外油橄欖專家到武都考察講學,并組團到地中海沿岸國家考察學習。加快產業標準制定,我區起草的《油橄欖豐產栽培技術規程》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我區起草的《油橄欖高接換優技術規程》和《油橄欖低產園改造技術規程》已通過國家林業局的評審,即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同時,我區把油橄欖產業開發與推廣應用高新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有力地推動了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步伐。在產品研發上,注重高端產品的研發,有效地延長了產業鏈,增加了產業的附加值;在育苗上,推廣應用了ABT生根粉和日光溫室育苗技術,大大提高了扦插生根率;在栽培管理上,推廣了撐桿扶直、嫁接換優等實用技術;在灌溉上,推廣了節水灌溉和雨水集流灌溉等技術,其節水、節灌、增產效果十分明顯。

(5)宣傳營銷。
(6)精準扶貧模式。在積極培育產業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企業助推精準扶貧工作力度,大力推廣“電商+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和“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不斷探索扶貧開發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