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白龍江河谷兩岸,區境內五河流域,一片片油橄欖綠樹蔥蔥,生機盎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武都區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大力發展油橄欖產業,有效促進油橄欖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成功申報了武都油橄欖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去年六月以來,區科技局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市委“433”發展戰略為引領,本著“科技興園、生態立園、產業帶園、開放建園”的方針,實現油橄欖從種植面積、鮮果產量大區向油橄欖產業商品化大區根本性轉變,多次到省科技廳匯報銜接,籌備申報武都油橄欖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省廳同意后,科技局及時向市委常委、區委書記田廣慈、區政府區長肖慶康和分管領導作了專題匯報,領導們高度重視,要求科技局按照《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按時完成申報工作。政府副區長李娜多次深入油橄欖主產區兩水、石門、角弓等鄉鎮調研,實地指導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申報工作。
7月,區科技局邀請甘肅農業大學張仁陟等專家教授對兩水、石門等鄉鎮油橄欖主產區進行了實地調研,詳細了解油橄欖生長的自然條件、栽培現狀、生產加工和發展前景,為編寫園區申報材料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按照申報材料編寫要求,區科技局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安排專人到區發改、林業、農牧、水利、環保、土管、油橄欖產業辦等有關部門搜集文字和圖片資料,協調甘肅農業大學專家教授編寫《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申報書》、《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總體規劃》和《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實施方案》。
9月10日,區政府副區長牛軍平主持召開了由科技、林業、油橄欖辦等部門負責人、甘農大專家教授參加的座談會,對油橄欖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申報工作進行了再安排、再部署。
在武都油橄欖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申報過程中,區政府把園區申報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撥付經費20萬元支持園區的申報工作,為園區的成功申報提供了資金保障。
10月25日,省科技廳派專家考察組,深入園區核心區漢王鎮,對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公司等油橄欖企業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召開了由科技、林業、農牧、交通、國土及有關鄉鎮負責人參加的現場考察討論會,并對園區申報材料提出了具有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
10月31日,省科技廳在蘭州召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評審會,區政府副區長李娜就武都區創建油橄欖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區位條件、產業特色、發展基礎、創新創業條件、總體規劃和保障機制作了簡要匯報,專家們通過材料審核、聽取匯報、會議評審等環節,提出了建設性的修改意見,評審結果經過省科技廳官網公示無異議后,武都油橄欖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順利通過了省科技廳評審。
園區總規劃面積50萬畝,其中已建種植基地44.40萬畝,新建5.6萬畝。
園區的核心區設在漢王鎮,規劃面積5.36萬畝,其中新建0.39萬畝。主要建成中國油橄欖之城,包括油橄欖大道、油橄欖主題公園、油橄欖廣場、油橄欖博物館、油橄欖觀光風情園、油橄欖工業園、油橄欖良種繁育中心、油橄欖服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全國油橄欖產品集散中心、全國油橄欖人才培訓中心等。
示范區設在白龍江河谷地帶、“五河流域”生態經濟型油橄欖種植基地的19個鄉鎮,規劃面積34.98萬畝,其中新建1.21萬畝,已建的33.77萬畝(包含低產園改造21.35萬畝)。主要建成油橄欖種植基地、油橄欖種質資源中心,完成油橄欖低產園改造,發展油橄欖林下種植食用菌等生態循環產業。
輻射區設在西漢水、洛塘河流域8個鄉鎮,規劃面積9.66萬畝,其中新建4萬畝。主要是輻射帶動西漢水、洛塘河谷低山區低海拔地區發展油橄欖產業。
園區的主要功能是技術集成與創新、企業與產品孵化培育、精品農產品示范、技術示范轉化和培訓、三產融合發展。
通過中國橄欖之城、油橄欖種植基地、油橄欖種質資源中心等基礎建設,把園區建設成為現代化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農村科技創新創業基地和農村人才培養基地,大力強化園區的產業支撐能力、區域經濟服務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園區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為提升油橄欖產業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