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鋪畫卷,人才作畫筆,今年是科技特派員制度落地甘肅第18年,也是甘肅書寫服務三農新篇章的重舉之年。
“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為有志于在農村創新創業的科研人員暢通了深入基層一線“毛細血管”。甘肅認定省級科特派、開啟天津-甘肅雙地科特派服務機制,把破解“三農”難題的又一拳打在智力支撐上,用一個個精準有效的創新舉措,讓科技溫暖隴原大地。
壯大隊伍:有土秀才,也有洋智囊
“桃樹枝修剪了沒?設施大棚的保暖被檢查了沒?你有不明白就給我打視頻電話。”說話的是甘肅省第一位農民教授靳志強,58歲,40年果樹種植經驗,18年科特派工作,170多個榮譽證書,足跡遍布秦安縣17個鄉鎮……中學畢業的靳志強靠著不停學習鉆研,先后篩選出40多個適合秦安乃至全省發展的蜜桃新品種,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帶動當地果農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從2002年甘肅被科技部選定為首批科技特派員試點省份之一以來,科技特派員隊伍中不僅有靳志強這樣的土秀才,也吸收了大批專業人才和東部智囊。”甘肅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王芳介紹說。2020年,甘肅選派了首批省級科技特派員359名,同時,出臺《省級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給予經費支持。甘肅省科技廳聯合天津市科技局在全國首次選派的145名“雙地”科技特派員,引導果蔬、畜禽、食品等領域的18項農村適用科技成果入甘轉化。
“來一趟不容易,恨不得每天能有25個小時。”專攻奶牛育種技術的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馬毅由衷的感慨。這幾年他帶領工作隊為平涼、慶陽、武威等地選育種牛上百頭,線上線下累計培訓人數達3000多人。“考慮利用全基因選擇技術,幫助平涼紅牛建立一個規范的選育技術體系,通過對種牛進行遺傳評估加快育種進程,增強市場占有率。”剛聊了幾句,他便匆匆趕去上培訓課了。
精準服務:送去技術,也帶頭致富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為了讓東鄉縣唐汪鎮的村民提高栽植大接杏的積極性,2008年起,臨夏東鄉縣自然資源局的高級工程師高慶作為科技特派員進駐唐汪鎮張家村。“一開始我走家串戶教果樹種植技術時,農戶根本不相信靠科技能救活那些老杏樹。”高慶回憶道。
“說給大家聽,不如做給大家看。”于是,高慶指導兩戶種植戶用成活率高、操作簡單的舌接法嫁接杏樹,一年下來,兩戶都增加了五六千元的收入,這讓其他農戶都看到了希望。在高慶多年的帶動下,張家村新栽唐汪大接杏等13000株,大接杏栽植產業初具規模。小小杏樹搖身一變成了張家村的“致富樹”,“要想富、種杏樹”也成為村民的共識。
“要做到派的出、用得上、接地氣、受歡迎,是對科技特派員這一稱謂的最大認可。”去年舉行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議上,甘肅省科技特派員聶小明、譙顯明、辛國、高慶,組織單位甘肅省酒泉市科學技術局都獲得了通報表揚。
促進轉化:在田地間,也在產業鏈
“譙技術員來了,有問題的趕緊來工作站。”華池縣各個村的工作群里,隔三差五就有這樣的通知。自從2003年當起科技特派員后,華池縣農技中心主任、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譙顯明在當地遠近聞名。自然降水與作物需水不吻合,他就創新示范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當年就增產糧食3萬多噸;農作物多年來產量不高,譙顯明便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使華池縣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
被派駐到甘肅爽口源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麗萍,一方面幫助農戶學習適合的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保鮮技術,另一方面推進優質種球繁育技術的研究應用,與公司科研團隊強強聯合促進當地百合繁育加工產業的升級。“自從科技特派員進駐公司,我們延伸產業鏈研發了百合膠原蛋白面部修復貼、百合原液噴霧等新產品,蘭州百合的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了。”爽口源公司的董事長呂斐斌對科技特派員高麗萍贊不絕口。
這僅僅是甘肅省科特派促進農業創新升級的一隅縮影。常年活躍在甘肅基層一線的萬名科特派們,借助“專家院”“專家工作站”等平臺深入農村服務,實現了科技特派員服務甘肅省622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累計培育了種植大王、養殖能手和種養專業示范戶1萬多戶。
“科技特派員們如同一座座橋梁,把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理念帶給農民,把資金、技術、信息等創新要素注入企業。”王芳說,在他們的帶動下,甘肅適用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設施裝備水平大幅提高。目前,甘肅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到6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科技的種子撒滿了隴原大地。